YK Forum » 文章時事 » 蘋果日報 - 20120115 - 民間合作保護海豚海洋公園中山大學建基因數據庫


2012-1-15 12:49 PM 仁傑
蘋果日報 - 20120115 - 民間合作保護海豚海洋公園中山大學建基因數據庫

[font=微軟正黑體][size=14px][b]民間合作保護海豚 海洋公園中山大學建基因數據庫[/b][float=right][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20115/large/15ls4p1new.jpg][img=200,219]http://hk.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20115/small/15ls4p1new.jpg[/img][/url]    
每當有鯨豚擱淺,有關行動組
會到場進行拯救及調查,去年
共處理 36宗擱淺個案。[float=right](海洋公園提供圖片)    [/float][/float]
【本報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合作,成立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
數據庫,分析白海豚現行生態及遭受基建工程的影響。保育人士直斥政府無評估
整體基建對鯨豚影響,正將白海豚逐步推向懸崖,籲當局盡快勒馬,保護生態。

本港 06年至去年,共有 185條鯨豚擱淺,其中 57條為中華白海豚、 122條為江
豚。單在本月首周,便有 3條鯨豚擱淺死亡。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稱,其鯨豚
擱淺行動組去年處理 36宗有關個案,其中 3條中華白海豚及 5條江豚均小於 1歲
,部份身上仍有胎毛及胎摺痕,反映幼豚出世數天便離奇死亡。其餘鯨豚因身體
嚴重腐爛,難追查死因。

本港水域有近 200條中華白海豚,主要在西面海域活動,但他說:「海豚特別靠
回聲定位,佢哋對聲音反應較敏感,近年沿海工程帶來嘅噪音對海豚絕對有影響
。工程挖海床中嘅淤泥上嚟,當中嘅垃圾、污染物都帶出來。」

他引述專家研究指,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每年平均減少 2.46%,正響起嚴
重警號,預計 60年內整體大減 74%。基金已要求機管局,日後若有人工島工程,
先做好環評工作及應對方法,減低對白海豚的影響。

基因多樣性減難生存

基因數據庫位於中山大學,至今從本港、廣東省、福建省等地,收集逾 120個擱淺白海豚樣本,包括內臟、皮膚及牙齒
等進行分析。該校首席研究員吳玉萍稱,分析顯示珠江口白海豚種群的基因多樣性低,導致難以適應環境,不但增加因
生態污染染病的風險,還減低其下一代的存活率。成立數據庫可為評估兩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並制訂白海
豚保育政策。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估計,白海豚因數量減少,致近親交配增加,造成種群的基因多樣性低,影響生存機會。
他批評政府:「每個基建環評都係逐樣睇,無一次過評估所有項目帶來嘅長遠影響,東涌填海,興建港珠澳大橋,甚至
日後興建第三條跑道、人工島,唔單止污染海水、船隻仲會撞到鯨豚、減少魚糧等,都會影響佢哋嘅飲食、交配同休息
。」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12-01-15)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115&sec_id=4104&art_id=15984324[/url][/size][/font]

2012-1-15 09:31 PM 仁傑
[size=14px][font=微軟正黑體][b]白海豚料60年內減七成 研究指每年數量減2.5%[/b]

【明報專訊】中山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港人喜愛的中華白海豚正面對「內憂外患」,包括香港在內的珠江口水域2500條中華白海豚,數量每年遞減約2.5%,預料於未來60年銳減74%。研究人員分析過去擱淺的白海豚基因樣本,得出珠江口水域的白海豚族群遺傳多樣性甚低,致體弱多病,加上人為污染和漁業濫捕等問題,令數量加速下降,若不加強保育,最終可能令該族群消失。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聯同中山大學,成立全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目前已收集120個擱淺白海豚樣本,希望以統一的基因分析方法,了解不同白海豚族群之間的關係。數據庫位於中山大學內,佔地1.3萬平方呎,是目前中國存有最多白海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白海豚數據庫。

白海豚基因數據庫成立

保育基金公布科研成果,其中來自港大太古海洋研究所發表一份聯同台灣大學和中山大學的研究,推算得出珠江口水域的白海豚數量,每年減少2.46%,估計會於60年內銳減74%。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吳玉萍教授表示,基因分析發現,珠江口白海豚族群的遺傳多樣性甚低,導致其環境適應力下降,增加受外來因素如環境污染而染病的風險,因此白海豚的幼豚存活率較正常為低。她認為,改善珠江口水質污染、加強保護漁業資源等措施,都可紓緩白海豚的數量下降趨勢。

幼豚存活率較正常低

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表示,研究發現白海豚數量有下降趨勢是嚴重警號,顯示保育中華白豚有迫切性,若不及時採取措施,最終可能令白海豚絕種。對於政府計劃在本港水域填海以增加土地供應,機管局計劃興建第三條跑道涉及大規模填海,吳守堅認為政府進行大型填海工程,應密切監察工程產生的噪音、污泥對白海豚的影響。

團體促監察填海工程污染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認為,基金應進行更深入研究,以便掌握更準確的白海豚遺傳基因多樣性下降數據,港府應認真考慮,停止大型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和機場新跑道,粵港政府亦應合作,共同保育白海豚。本港2006至11年共有185宗鯨豚擱淺報告,當中56條為白海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市民若發現鯨豚擱淺,應即時致電1823通知漁護署。

[url]http://hk.news.yahoo.com/%E7%99%BD%E6%B5%B7%E8%B1%9A%E6%96%9960%E5%B9%B4%E5%85%A7%E6%B8%9B%E4%B8%83%E6%88%90-%E7%A0%94%E7%A9%B6%E6%8C%87%E6%AF%8F%E5%B9%B4%E6%95%B8%E9%87%8F%E6%B8%9B2-5-211526883.html[/url][/font][/size]

2012-1-15 09:32 PM 仁傑
[size=14px][font=微軟正黑體][b]白海豚恐60年內絕迹[/b][float=right][img=270,406]http://i178.photobucket.com/albums/w242/expgame/wd.jpg[/img][/float]
【本報訊】中華白海豚可能在六十年內絕迹!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中山大學成立全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發現中華白海豚受近年海水環境轉變及污染的影響,後代存活率較正常小,預期平均每年下降百分之二點四六,六十年內將大減七成四,顯示保育中華白海豚的迫切性,該會已成立五年保育計劃,盡力保護中華白海豚。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吳玉萍稱,分析數據涵蓋大部分白海豚出沒的水域,樣本主要來自約一百二十條擱淺的白海豚內臟、皮膚及牙齒等組織,經抽取後保存於攝氏零下一百四十度的超低溫冰箱內,由於珠江口包括香港的白海豚種群的適應能力低,加上海水受到污染,增加染病的可能性。

基建污染影響存活率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指,現時珠江水域有二千五百條中華白海豚,本港有七十五至二百條,惟本港水域近年進行多項大型基建,噪音會干擾海豚感官,而工程翻起的海底泥土及垃圾,亦會污染環境及影響覓食,影響海豚的存活率。

此外,保育基金自○六年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成立「鯨豚擱淺行動組」,共處理一百七十二宗鯨豚擱淺個案,十宗屬中華白海豚,而去年鯨豚擱淺死亡個案中,有三條中華白海豚及五條江豚小於一歲,部分有胎毛及胎摺痕,顯示脫離母體數天後便死亡。

[url]http://the-sun.on.cc/cnt/news/20120115/00407_074.html[/url][/font][/size]

2012-1-15 09:32 PM 仁傑
[size=14px][font=微軟正黑體][b]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稱大型海岸工程易令白海豚染病[/b]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合作,成立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希望了解海豚不同種群間的關係,以及環境適應力,研究基建工程對生態影響,幫助兩地政府制定保育政策。基金表示,本港水域有七十五至二百條中華白海豚,主要在西面海域,沿岸大型工程,造成噪音污泥等,加上海豚的種群遺傳多樣性低,令環境適應力低,容易因生態污染染病,年幼體弱的更會因無法遷移而死亡。基金已經要求機管局,日後若有人工島工程,要先做好環評工作及訂好應對方法。

基金在零六年至去年,收到一百八十五宗鯨豚擱淺報告,當中有一百二十二條江豚,五十七條是中華白海豚,大部分發現時,屍體已嚴重腐爛,未能確定死因。

[url]http://hk.news.yahoo.com/%E6%B5%B7%E6%B4%8B%E5%85%AC%E5%9C%92%E4%BF%9D%E8%82%B2%E5%9F%BA%E9%87%91%E7%A8%B1%E5%A4%A7%E5%9E%8B%E6%B5%B7%E5%B2%B8%E5%B7%A5%E7%A8%8B%E6%98%93%E4%BB%A4%E7%99%BD%E6%B5%B7%E8%B1%9A%E6%9F%93%E7%97%85-090400648.html[/url][/font][/size]

2012-1-15 09:32 PM 仁傑
[align=center][img]http://i178.photobucket.com/albums/w242/expgame/hkd.gif[/img][/align]
[size=14px][font=微軟正黑體][b]中華白海豚棲息地漸失[/b]

【明報專訊】現時由本港西邊海域以至珠江口外的海陵島,均有中華白海豚種群蹤迹。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昨日公布研究發現,這橫跨約200公里的海豚種群分佈區,其生態被日漸增加的人為活動破壞,如沿海發展和頻繁的海上交通,引致海豚喪失棲息地。基金會要求盡快制定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保育管理計劃。

海豚出現率較08年低

研究由南海水產研究所於2010至11年進行,旨在了解海豚種群在珠江口的生態及棲息地等資料。調查發現,整個珠江口屬海豚活躍帶,部分海豚曾於同範圍內重複出現,有些則出現於不同的調查區域,例如上川島東及下川島西,證明牠們會於不同水域自由活動。但部分區域如黃茅海和上川島的海豚出現率,比上次在2007至08年研究時為低,大部分經常出現的屬年幼海豚。

另外,研究發現,珠江口西部比東部的海豚群規模平均為大,更比本港水域發現的規模大得多,至少有由10條海豚組成的較大規模海豚群,較常出沒於上川島、下川島及荷包島等,反映珠江口西部海域或有更好的生長及繁殖條件。

珠江口棲息地「全球最擠擁」

過去調查均集中研究珠江口東部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出,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非常獨特,屬中國沿岸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種群,但居住環境是「全球最擠擁」,「牠們受到海上交通、嚴重水質污染及一連串發展工程,如填海、傾倒、挖泥等影響,導致家園受到嚴重破壞,部分海豚更受到漁船、其推動器或捕魚工具的觸碰引致嚴重受傷或留下傷痕」。

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濤指出︰「雖然海豚出現率下降的確實原因尚要深入研究,但初步結果顯示,黃茅海和上川島的海豚數量下降,可能與珠江口現存的威脅有關。」

[url]http://news.sina.com.hk/news/3/1/1/2544653/1.html[/url][/font][/size]

2012-1-15 09:32 PM 仁傑
[size=14px][font=微軟正黑體][b]中山大學設白海豚基因庫[/b]

【明報專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與中山大學攜手合作,成立中國最大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以了解不同白海豚種群間的關係。

14日為「第十七屆海洋公園保育日」,海洋公園特別舉行成立儀式。保育基金主席陳晴表示,基金在今個財政年度向中山大學撥款及捐贈樣本,希望為業界提供平台,以統一的基因分析方法,了解白海豚不同種群間的關係和對環境之適應力,有助區內政府制訂有效的保育政策。未來,保育基金計劃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繼續為基因數據庫提供更多樣本,以成為全亞洲數據最齊全的基因數據庫為目標。

基因數據庫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內,怗地120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存有最多基因樣本、且覆蓋率最全面的中華白海豚基因數據庫,共存有120多個擱淺白海豚的內臟、皮膚、牙齒等樣本,涵蓋了大部分的白海豚熱點水域。

首席研究員中山大學吳玉萍教授說,很感謝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及保育基金在提供樣本、知識交流以及財政上給予極大支持。「我們首次引入國際標準,例如將樣本以零下140度的超低溫特制冰箱進行保存,務求妥善存取樣本資源。我們的研究顯示,由於珠江口(包括香港)白海豚種群遺傳多樣性甚低,導致其環境適應力低,亦增加受生態污染而染病的可能性,因此它們後代的存活率有機會較正常為低。透過成立基因數據庫,我們希望為評估基建工程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以制訂中華白海豚保護策略。」

保育基金於保育日舉辦研討會,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研究所賈力誠博士發表他聯同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黃祥麟博士及珠海中山大學的研究,推算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的數量正以每年平均2.46%的幅度下降,更估計會於60年內大減74%。

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表示,自2006年5月起至去年,香港共處理了172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以年長或年幼的海豚為主。

[url]http://hk.news.yahoo.com/%E4%B8%AD%E5%B1%B1%E5%A4%A7%E5%AD%B8%E8%A8%AD%E7%99%BD%E6%B5%B7%E8%B1%9A%E5%9F%BA%E5%9B%A0%E5%BA%AB-102109012.html[/url][/font][/size]

2012-1-17 03:21 PM 仁傑
[font=微軟正黑體][size=14px][b]珠江口急發展 白海豚周身傷[/b]

【本報訊】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調查指出,棲居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個種群。然而,隨著珠江三角洲急劇發展,這群「美人魚」的家園飽受破壞,調查人員發現多條白海豚傷痕纍纍。[float=right][img]http://img.sharpdaily.com.hk/3/20120110/280pix/thumbs_v0801c.jpg[/img]
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可能是全球
最大的種群。(南海水產研究所提供)
[/float]
該項名為《珠江口西部中華白海豚種群生態調查,及漠陽江口搜索性調查》的報告於2010至2011年進行,為期十一個月,試圖瞭解海豚種群生態及棲息地的狀況,協助政府制定跨境保育管理計劃,確保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長遠受到保護。

料為全球最大種群

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說,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非常獨特,牠們不僅是中國沿岸,甚至可能是全球最大的種群。但牠們一直居住在全球最擠擁沿海區域,情況堪憂。

研究員首次發現,整個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由香港西邊海域一直伸延到
漠陽江口海陵島附近,這個橫跨約200公里的海豚種群分佈區,生態正被日漸增加的人為破壞所影響,包括沿海發展引致的棲息地喪失及頻繁的海上交通。

中華白海豚受到頻繁的海上交通、嚴重水質污染及一連串發展工程(包括填海、傾倒、挖泥等)的影響,家園受到嚴重的破壞甚至生境地喪失。調查更顯示部分海豚受到漁船、其推動器或捕漁工具的觸碰而引致嚴重受傷或留下傷痕。

調查又發現,部分區域,如黃茅海及上川島的海豚,出現率比上次於07至08年間進行調查時為低,讓人擔心白海豚種群數量正在下降。為了全面保育這脆弱的種群,基金會呼籲香港政府與內地政府合作,採取積極措施,包括為整個中華白海豚種群制定跨境保育管理計劃。[float=right][img]http://img.sharpdaily.com.hk/3/20120110/280pix/thumbs_v0801a.jpg[/img]
部份白海豚被漁船觸碰留下傷痕。

[img]http://img.sharpdaily.com.hk/3/20120110/280pix/thumbs_v0801b.jpg[/img]
研究員出海調查海豚生態。
[/float]

[b]港珠澳橋干擾生態[/b]

【本報訊】內地人尊稱中華白海豚為「水上大熊貓」,可見這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瀕危野生動物,多受中國重視。內地傳媒《北京科技報》曾於2010年追蹤報導,表示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擱淺數量,數年間有倍升趨勢。

2003年至2009年,珠江口擱淺白海豚多達103條,單是2009年便有22條,是往常每年6至7條的三倍。自從港珠澳大橋動工以來,中華白海豚的生境一直是環保團體關注重點。

報導引述中國水產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邱永鬆稱,港珠澳大橋建設中和建成後,都會對中華白海豚的生態環境產生一些影響。施工期間,人工填海、水下打樁等頻繁的海上施工就會干擾白海豚的正常生活。通車後,專家則擔心大橋會阻斷珠江水域白海豚間的交流,橋上繁忙的交通也會對白海豚產生危害。

中華白海豚小檔案
學名:Sousa chinensis 
香港棲居水域:北大嶼山近青山、大澳、沙洲及龍鼓洲海域一帶 
全珠三角數量:估計約2,500條 
膚色:年幼時呈灰黑色或有灰班點,年長則漸變為粉紅色。 
平均壽命:40歲 
食糧:魚 
資料來源﹕世界自然基金會[/size][/font]

2012-1-17 04:22 PM 仁傑
[url]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105&sec_id=4104&art_id=15954683[/url]


[img]http://i178.photobucket.com/albums/w242/expgame/hkd.gif[/img]

Where are you?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